從“農民工”到“全國勞動模范”,朱舉華在機械加工領域深耕20載,用執著與創新書寫了一段非凡的奮斗歷程。他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推動了核電裝備國產化進程,為企業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也為行業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2025年,朱舉華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這是對他多年來執著創新的最好褒獎。
勇挑重擔,攻克技術難題
多年來,朱舉華始終將攻克技術難題、鉆研技術創新視為自己的使命。他帶領班組成員和勞模創新工作室承擔了多項國家重大裝備的零件加工任務,如“華龍一號”核電站的上充泵、中壓安注泵、堆腔注水泵,以及國內首臺最大流量智能控制液壓隔膜泵等產品的加工,有力確保了產品技術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國內首臺套核電陽江上充泵項目中,朱舉華不斷探索與創新,自主優化核心零部件懸液分離器的方案,設計出技術領先的“長徑比大內錐孔的加工”方案,極大地節約了加工成本。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重泵公司3DnM型大型往復式液壓隔膜泵質量和市場競爭力,還為企業每年節省成本約300萬元。該項目形成的理論論文被《重慶理工大學學報》雜志登載。此外,他還將3D系列隔膜泵液力管改為三Z字型,每臺降低土建基礎成本72萬元,為企業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形成的理論成果被《冶金設備》雜志采用。他攻克的“一種緊湊型立式往復泵布置結構”等獨有技術已獲得國家專利,成功解決了行業中立式往復泵布置結構的難題。
傾心育才,傳承工匠精神
朱舉華不僅是技術創新的“先行者”,還是傾心育才的“深耕者”。他充分發揮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優勢,吸納青年技術骨干和一線職工組成創新團隊,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養鏈。他定期舉辦技術培訓、業務探討和案例分析,鼓勵團隊青年職工“敢想敢試”,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面對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的年輕技術人員,朱舉華親自動手編寫曲軸磨操作手冊,并親身示范操作,激勵青年職工養成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
近年來,他對公司40余名數控車工開展技術培訓100余次,并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總結的經驗成果分享給車間技師團隊,為企業發展輸送和儲備了大批人才。隨著重泵公司礦漿隔膜泵訂單爆發式增長,朱舉華意識到曲軸結構優化的重要性。
在改變曲軸從“3拐4支撐”變為“3拐2支撐”的過程中,由于支撐的減少和配重盤未均布在曲軸中間,導致兩軸轉數和負載不穩定,無法加工。面對難題,在主軸失衡、語言不通的重重困難下,朱舉華憑借“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帶領團隊連續4個通宵駐守崗位,最終通過修改主軸C軸電機參數,讓兩C軸達到盡可能的平衡,將原本30-40天的工期壓縮至12天。朱舉華勞模工作室成立以來,已完成7個攻關項目,實現經濟效益320余萬元。
持續學習,練就過硬本領
學習并非僅僅是青年人的專利,技能的提升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入職最初,為了提升技能,朱舉華當起了師傅的“小跟班”,隨時虛心請教。
白天完成搬運工作,夜晚主動替老師傅干活,憑借著愛學習、肯鉆研的“韌勁”,他逐漸掌握了數控技術。2010年,朱舉華在工作以來的第一次比賽中,因理論不合格導致最終成績不理想;2012年又因理論不合格,失去破格晉升高級工的機會。從那以后,他下定決心提升專業知識,報名參加了專科、本科機械制造相關課程。這也為他在2014-2016年連續三屆比賽中,兩次斬獲一等獎、一次獲得二等獎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段經歷讓他深刻領悟到,人生需要不斷鉆研,唯有通過總結經驗、持續學習,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朱舉華作為工作室的領銜人,始終保持“空杯心態”,將學習貫穿于工作始終。
在重泵公司礦漿隔膜泵創新過程中,由于對核心零部件曲軸結構進行了重新設計,進而引進了全新的進口設備。設備系統被廠家二次開發后,操作界面和程序都是全英文顯示,溝通不便,加上國際時差,優化難度倍增。
面對接踵而至的難點與卡點,朱舉華毫不退縮。他通過查閱大量資料,憑借豐富經驗和頑強毅力,挑燈夜戰堅守崗位,最終成功攻克了大型三拐兩支撐曲軸的隨動磨削加工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朱舉華在表彰感言中說:“全國勞動模范的這份榮譽,是我們重泵人用堅韌創新的意志共同打造的榮光!這份榮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跑線。”談及未來,朱舉華壯志滿懷。他表示將繼續以匠心鑄精品,在新時代的征程中,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精湛的技藝,為重泵公司發展注入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本色、奮斗者姿態,在建設百年重泵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重慶機電控股(集團)公司
地址:重慶市兩江新區黃山大道中段60號 郵編:401123 電話:023-63075670 傳真:023-63075679 郵箱:office@cme-cq.com
2014-2015 ? 重慶機電控股(集團)公司 版權所有 渝ICP備12001980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9002502284號
技術支持:中國政企網